数字文化发展平台
推动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,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
保护与传承
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采集、存储与再现,建立活态传承的数字档案库
- 国家级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
- 非遗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
- 古籍文献数字化修复技术
- 传统工艺三维建模与保存
创新与融合
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融合,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
- 文化IP数字化开发与授权
- 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
- 传统文化元素数字素材库
- 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
开放与共享
构建文化资源开放平台,实现文化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全民共享
-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
- 文化资源开放授权机制
-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
- 文化数据安全交换标准
教育与普及
开发数字化文化教育产品,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家庭
- 青少年数字文化素养工程
- 传统文化VR教育课程
- 数字文化创客空间
- 文化数字化师资培训
可持续发展
建立文化数字化的长效机制,确保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价值转化
- 文化数字资产确权登记
- 数字文化产业链培育
- 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建设
- 数字文化投融资体系
政策与法规
完善数字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,保障文化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
- 文化数据安全管理办法
- 数字文化标准体系
- 文化数字化促进条例
- 数字版权保护机制
国际交流与合作
推动中华文化数字化出海,参与全球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建设
-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
- 国际数字文化论坛
- 跨境文化数据通道
- 全球数字博物馆联盟
数字文化重点工程
文化遗产数字化
国家文物数字档案库
对全国重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建档,精度达到0.1毫米,已收录12万件珍贵文物数据
非遗活态传承系统
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传统表演艺术,建立可交互式学习平台,覆盖8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
古建筑数字修复工程
结合历史文献与AI技术还原已损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,已完成28处重要历史建筑的数字重建
文化创新应用
中华文化元宇宙
构建沉浸式虚拟文化空间,再现历史场景与传统文化活动,月活跃用户突破500万
数字文创开放平台
提供5万+文化元素素材库与创作工具,支持大众文化创意生产,累计产生创意作品120万件
AI文化创作助手
基于传统文化元素训练的AI辅助创作系统,支持书法、国画等12类传统艺术形式的智能生成
文化传播推广
全球文化数字驿站
在海外35个国家设立数字文化展示中心,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,年参观量超200万人次
数字文化教育工程
开发系列互动式传统文化课程,覆盖K12全学段,已在全国1.2万所学校推广应用
文化数字消费平台
整合数字文创产品交易、版权管理与价值评估服务,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
数字文化应用场景
智慧博物馆
通过AR导览、文物数字孪生等技术,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,参观者留存率提升65%
数字文旅
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VR技术,开发文化主题数字旅游线路,带动相关消费增长42%
数字校园
建设传统文化数字教室,开发交互式教学系统,学生文化知识掌握度提升58%
数字文创商城
整合数字藏品、文创衍生品等新型文化消费形态,年交易规模达8.6亿元
数字非遗工坊
传统工艺数字化生产系统,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产品设计效率提升3倍
全球数字展览
通过云端展厅实现文化展览全球同步,单场最高参观量达120万人次
战略合作伙伴
数字文化政策支持
- 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
- 《"十四五"文化发展规划》数字化专章
- 《文化数据安全管理办法》
- 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
- 《关于促进数字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
- 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》
- 《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计划》
- 《元宇宙文化空间建设指南》
- 《传统文化IP数字化开发扶持政策》
- 《数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》
- 《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
- 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》